时间:2022-12-18 15:11:35 | 浏览:1162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也是中国曾最引以为傲的外销品。国衰茶衰,国兴茶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动荡、沉沦、重生再到伟大复兴。
百年沧桑,苦难辉煌。在风云激荡中,茶以一叶之轻,牵民生乃至国家民族之重。绿、黄、白、乌、红、黑,六大茶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茗星”璀璨。
《茶道》杂志将推出“百茶百味”栏目,带你爬梳百年茶史,重温传奇佳茗,品味经典味道!
01 大红袍是个“传说”
关于大红袍的传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部分,除了“学子赶考”和“猴儿采青”的故事,最著名的还是“半壁江山”作为国礼馈赠的佳话。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把4两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之小气不免心生疑窦。
毛主席身边陪着的周总理察觉到尼克松脸上的疑惑,马上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
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周总理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总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一听,觉得周总理说话幽默风趣,大家都会心地笑开了。四两大红袍茶叶作为国礼,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毛泽东与尼克松(资料图)
2006年后大红袍母树后也被留养停采和次年大红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则真正让大家感受到大红袍于现世所缔造的传奇,这种传奇绝不亚于古老的传说和动人的佳话,大红袍茶叶通过拍卖为世人所称道之举,又因此增添了时代的气息。
大红袍作为传说的部分,是她作为文化符号固有的一部分,也是她随世情变迁,被不断更新的部分。但无论是固有还是更新部分,大红袍因传说而神格化的事实从来未曾改变过。
02 大红袍是个品种
据载,大红袍原生长于九龙窠及北斗峰、竹窠等处。林馥泉先生1941年调查认为:“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今人多以此说为准。
可惜,当年林先生只谈到山场,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九龙窠的真本大红袍究竟属于哪个品种。在现存的母树中,多有倾向于大红袍即奇丹的说法(另外两种是雀舌和北斗),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大红袍是个茶树品种。
今天作为武夷“四大名枞”之一的大红袍,是由农业科研人员通过无性繁殖的技术,用九龙窠上的几株大红袍为母树而培育成功的子孙后代。
这后代中有两个品种最为著名,即北斗一号和奇丹。可也就是因为这两个子孙都是气质非凡,血统高贵,难免彼此之间时不常地争得面红耳赤,都说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纯粹没带点滴异质的嫡传贵胄。顺带还将多少茶人茶客也卷了进去,各执一词,一时半会儿还真难识庐山面目了。
据1941年林馥泉《武夷岩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大红袍记》记载:大红袍香气馥郁芬芳,有似桂花香,冲九泡有余香。现在的大红袍审评结果与其相似。为迎合消费者的口感,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商品大红袍。通俗地说就是拼配大红袍,选料上考虑有香气、水韵厚足,稳定性强的品种,以大红袍为基础,适当拼配其他品种,既保持了大红袍的原味,又体现岩茶的基本风格。做到“香幽、水厚、韵足、回味好”是拼配大红袍的整体原则。
03 大红袍是个流派
武夷山茶树按来源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武夷山当地茶树品种——武夷菜茶及从中选育出的各类单枞、名枞茶树群体,如岩茶两大当家品种之一的肉桂;
一类是引进品种,主要是近几十年至近百年来引进的,如另一款当家品种水仙,以及毛蟹、佛手、梅占、黄棪等其他无性系品种。
武夷山岩茶种质资源与成品茶名的变化因各个时期选育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据相关资料,仅1980年武夷山茶科所重新收录的岩茶名枞、单枞就多达216种。
然而,两大当家品种“肉桂”和“水仙”是时下岩茶市场消费主流,而其他茶种占比则较小,正因为武夷岩茶名丛、单丛名目不胜其多,为了便于传播,大家约定俗成,将小品种茶统称为“大红袍”。这种做法,实质上保护了名目繁多但数量有限的品种茶,以免被两大当家品种所湮没。
04 大红袍是个印记
从第三点我们可以了解,被统称为“大红袍”的这部分小品种茶产能都极为有限,所以为了尽量满足茶人们对岩茶的钟爱,商品化大红袍即拼配大红袍则应运而生。
初始岩茶的朋友,往往都对“拼配大红袍”有误读,好像“拼配茶”不地道,不纯正,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这还是缺乏对拼配工艺的了解。
岩茶的拼配过程,既是一个价值发掘的过程,又是一个价值重组的过程。比如取某种茶的香,取某种茶的水,取某种茶的回甘等等,这不仅要严格把关原料的取材,制作者还需要具备高超的审评能力,以使经过多个品种拼配出的精茶有真本大红袍的口感和韵味。
这种拼配茶因为有多种原料,各取所需各用其长,因此在命名时,不好厚此薄彼,干脆就统一称为大红袍。武夷岩茶的拼配工艺,是大红袍市场化的贡献,她成为了岩茶的一个印记,也是岩茶文化的一种延伸。
05 以大红袍为主打的岩茶复兴之路
作为茶中瑰宝,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著名的茶学专家就投身于武夷岩茶的各项研究工作,为日后武夷岩茶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武夷山借“双世遗”的有利资源,高调地将茶旅联盟直通车开进了福州、浙江和北京。蓄势多年的“武夷岩茶”终于迎来突破,作为首项制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开头炮”为岩茶攒足了名声。同年6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横空出世,在茶界轰动一时。
2007年,“茶王”大红袍再创佳话,送藏中国博物馆。“乌龙之祖,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内举行。最后一次采摘的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该馆此前收藏的唯一现代茶叶。
彼时,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姜丰义表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都是稀世珍品,存世量极少,武夷山大红袍底蕴深厚,而且收藏的绝版母树大红袍茶叶具有唯一性,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此后,在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茶农不仅积极借助旅游业带动茶产业,更积极组织各大民间斗茶赛,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天心村斗茶赛”更助天心村斗出了岩茶“第一村”的美名。而伴随着铁观音的“降温”,金骏眉将更多茶客的视线转至武夷山,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开始崭露头角。
2009年堪称岩茶的“大年”,很多武夷茶农都对这年的好茶津津乐道,按当地的茶农话说“那年的天时啊,山头稍微好点的茶青,随便做都出极品茶”。正是这年年底,坑涧茶的价格普遍上涨一倍。
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月,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投资新贵调查(一)——大红袍沉浮录》,以厦门为缩影,让我们看到大红袍作为投资新贵,赚得大批的游资的眼球,成为福建茶界2010年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11月,岩茶在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一时成了抢手货,很多人带着现金到武夷山收茶。
然而,岩茶的走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稍微尝到点甜头,质疑之声便随着而来。因为茶界有了不少前车之鉴,更多爱茶之人希望岩茶不要重蹈覆辙,便积极呼吁岩茶要重视生态、工艺,不断提示岩茶的炒作风险。所以在2011年后,岩茶进入了相对冷静、蛰伏的阶段。
2013年被大多数茶企视为茶业的小年,很多茶类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但在此背景下,武夷岩茶却犹如一匹黑马,再在众茶类中脱颖而出。消费者对武夷岩茶热捧、武夷岩茶销量增长、武夷岩茶售价大幅提升、茶企纷纷开发岩茶新产品并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岩茶产品上……
这一系列现象均证明了一点——武夷岩茶又火了!这一年,一则《丈夫得知8000元/斤茶叶被老婆煮茶叶蛋后崩溃》的新闻,将文中的主角“牛肉”(牛栏坑肉桂)一炮打响,于是各种山头“肉”(肉桂)风靡市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再一次收藏出自首批非遗传承人的大红袍代表作。
说来巧合,武夷岩茶的两次“崛起”均伴随着“大红袍”荣耀的馆藏,正好呼应完成了一个以“大红袍”为主打的岩茶复兴时期。同时,也宣告着岩茶“大红袍”化的推广时代告一段落,正式进入了以“山场”肉桂、老丛水仙、单品“花名”等为主打的品牌运作期。
不曾有一个科学的方式对大红袍进行某种形式的定义,恰恰体现了以大红袍为象征的岩茶文化的博大,而大红袍文化解读的多元性,又使得大红袍彰显着别具一格的吸引力。
这背后,是武夷岩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武夷岩茶数不胜数的品种。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每个历史阶段的解读都会饱含着时代的深情;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茶人们探求的感官体验和审美追求,也自有洞见和妙赏。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大红袍作为岩茶的杰出代表,作为乌龙茶文化的一脉,演绎到今天,已经具备了狭义和广义的双重含义。
来源:茶道传媒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下个月打算给别人送盒茶,想知道大红袍和金骏眉在红茶里哪个更高级?送礼时更拿得出手?”就事论事,单论问题本身,毫无疑问是选金骏眉。原因没别的,大红袍根本不是红茶。若是对方喜欢红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以讹传讹,三人成虎,这是谣传的产生根基。岩茶圈内,被造谣最严重的一个品种。不是肉桂,更不是水仙。而是岩茶茶王大红袍。有些谣言,盘亘圈内,为时已久。论来源,不可追溯。
“状元披袍”“天降祥瑞”大红袍的起源已被赋予传奇色彩~它不仅仅火到大江南北,更是火到全世界。不止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可以说从古至今它稳居在御茶、国礼的位置上级有友友刚开始喝茶的时候,看到“大红袍”几个字,便误以为是红茶( x 达咩 x )人家
#打卡挑战局##技能提升研究所#中国是茶叶之乡,中国的茶叶按其制作工艺不同,主要分为青茶,绿茶,白茶,红茶,黑茶,黄茶等6大类,那么,大红袍属于哪种茶类呢?一、大红袍是红茶吗?有的人习惯从字面意义上来分茶叶的种类,比如大红茶当中有“红”字,
喝茶这事讲究个缘字,就拿我来说,六大茶类几乎所有的茶类都喝过,但唯独除了青茶(乌龙茶)类,其他茶类都有自己喜欢的茶叶。对于乌龙茶,虽然谈不上讨厌,但也绝对谈不上喜欢。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八字不合。但凡事都会有变化,例如我最近就喜欢上了乌龙茶
怎么也没想到,这种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极品泥,竟然“失踪”了。明末清初,紫砂壶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一种神秘泥料,被传为“大红袍”。经大红袍烧制的紫砂壶,颜色娇嫩,大红如血,结晶密度极高,经过八到十次的泡茶后,会从里向外产生油脂,形成温润的“包浆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种类繁多,从古至今所传品种约有1000余种,其中,大红袍是当家品种之一。武夷岩茶(大红袍)系乌龙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其制作技艺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是由绿茶、红茶的制作技艺演变而成,已有
傍晚,当晚霞布满天空可爱的观众们早早已在剧场门口等候入场夕阳下的剧场,分外迷人游人如织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置身其中体验山城的温柔这是一份炙热的爱只为这场演出!我们在岗,安心观演—— 亲切的微笑,欢迎你来呀 ——很多来过现场看过演出的观众朋友
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来源:兴义市人民政府_部门动态】最近,正是柑橘类水果成熟上市的季节,位于则戎镇平寨村的兴义市地方特色精品水果种苗繁育基地里的兴义“大红袍”慢慢变红,即将成熟,一起去基地看看。走进兴义“大红袍”基地,树上一个个大红袍圆润饱满,色泽鲜艳,缀满